0531-58783396
在线咨询 |  网站导航 |  RSS地图

当前位置: 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 > 论文范文参考 > 文史论文>论《长恨歌》的艺术美

论《长恨歌》的艺术美

发布日期:2023-05-29 19:03:27 编辑整理: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 阅读量:

摘要

元和年间,白居易创作了一首名为《长恨歌》的七言诗。这首诗不但是白居易的一首名作,而且作者自己对这首词也颇感自豪,他曾经说过:“一篇长恨有风情,十首秦吟近正声”。数千年来,这首流淌在唐诗中的璀璨明珠被广为传唱。白居易以诗的方式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,感情真实,具有感染力;让诗篇充满了艺术的美感。

关键词:《长恨歌》;叙事特色;艺术美

白居易是一位高产的诗人,他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最伟大的诗人。李白的作品只有不到1000首,李杜和李杜加起来都没有超过他。白居易的诗歌,不但数量多,而且广泛,涵盖了人生各个层面;虽然形式千奇百怪,但都很容易理解。感伤诗、讽喻诗、闲适诗、杂律诗,是他自己的四种诗。《长恨歌》和《琵琶行》这两首“感伤诗”,可以说是白居易诗坛的基石。“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”这首诗,是唐宣宗在悼念白居易时所作。赵翼在千年之后,也承认了这两首诗的珍贵,他相信,只要靠《长恨歌》和《琵琶行》,哪怕没有其他的两千多首,白居易也会名垂青史。

公元806年,白居易在一个非常普通的一天,写出了一首不同寻常的作品《长恨歌》。那天大概是个好天气,他和朋友陈鸿、王质夫来到了仙游县,就在马嵬驿附近,三人想起了安史之乱,想起了杨贵妃的死,想起了玉环和玄宗。王质夫对这件事情很有感触,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应该流传下去,不能让它埋葬在长河中,但他觉得自己的文风很普通。他怕自己不能将这件事很好地写出来,便鼓励他的朋友乐天,说他爱诗,让他去写。白居易闻言大喜过望,一口气写了六十句诗,并将它取名为《长恨歌》。这首诗的艺术之美,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著《瓯北诗话》所言:“盖其得名,在《长恨歌》一篇。”赵翼的意思是,这首诗之所以被广泛传播,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的注意,特别是女人们的喜爱,而且它的文字和艺术都很好,是任何一个诗人都比不上的。有声有情,流传也不足为奇。

1 浅显易懂,笔墨动人

白居易的诗词“老妪能解”,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文字了,苏轼《祭柳子玉文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元轻白俗,郊寒岛瘦。”“白俗”就是白居易的诗词语言简练、通俗,而《长恨歌》就是如此,它既没有晦涩的用典,也没有冗繁的辞藻,而是以一种生动的叙述方式,打动了许多人。你在阅读时:

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。西宫南内多秋草,落叶满阶红不扫。梨园弟子白发新,椒房阿监青娥老。夕殿萤飞思悄然,孤灯挑尽未成眠。迟迟钟鼓初长夜,耿耿星河欲曙天。鸳鸯瓦冷霜华重,翡翠衾寒谁与共。悠悠生死别经年,魂魄不曾来入梦。”

景物与情感交融,情意相融,景物中有情感,但又易于理解;除了文人、士大夫,普通读者也可以体会到诗歌的优美和深厚的感情。这就加强了诗歌的渲染效果,使人容易被其所感染。春暖花开,桃花与李花,物换星移,不胜哀伤;梧桐树败,秋雨凄凉,孤单的人更伤心。昔日的金碧辉煌的皇宫,如今却是荒芜一片,到处都是枯萎的树叶。戏子的头发已经花白,宫中的美人也没有了。萤火虫在夜里飞来飞去,蜡烛已经燃烧了很长一段时间,但他还是睡不着。钟、鼓在寂静的夜色中响起,一声、两声、三声,越数越长。他就这么静静的看着,看着那一颗颗璀璨的星辰,一直到黎明时分。霜花在鸳鸯瓦上重生,谁在冰凉的玉床上和君王共枕?一年过去了,你怎么不来我的梦?曾经的花儿已经被秋天的风吹得发黄,地上的花朵也没有人收拾,让人不禁感慨,这是一种失去了美好时光的悲哀。

而风景的描述,则是充满了感情,将故事和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,展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术。至于那一首脍炙人口的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色”更是将杨贵妃的美貌衬托得淋漓尽致,就好像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”“在天愿做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这些都是通俗易懂,简单明了,但也很有条理,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精湛技艺。

杨贵妃被赐死之后,诗人根据自己的想象,完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尾,杨贵妃再次出现在了亭子里,她的裙摆在风中飞扬,就像是一位翩翩起舞的女子。纵然她的容颜消瘦,她的眼泪还是流了下来,可她的心,却是那么的温柔。让笔墨在这里升华,人与天的分离不会终结,无法阻挡情感,虚实相融;让这首诗,变得更加的动听。巧妙地把外在的事实与内在的真实、客观的、主观的、理想的、现实的、梦境的、虚幻的融合;虚中有真,虚中有虚,虚实结合,才能形成独特的意境和意境。就像《长恨歌》最后三句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的直抒胸臆,也像“汉皇重色思倾国,御宇多年求不得”直白渴求的表现,这种美好却又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诗句,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心动和向往。

2 故事情节凄婉动人

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,在民间广为流传,《长恨歌》中的“妇人女子,喜闻而乐诵”加上民间传说与艺术想象,使故事情节曲折、变化,优美动听,真令人回味无穷。很容易就能看到“长恨”这首诗的主题,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怨恨,而是先把唐明皇“重色”的词句说得很好,比如“日高起”,“不早朝”,“夜专夜”,“看不足”。看得出来,这位皇帝和他的宠妾,都是一种极度的享受。这让后面的仇恨变得更加清晰,也更加痛苦。

不过,诗人更愿意歌颂他们的爱情,所以他在小说的开头就把它写了出来。后来的“安史之变”,成为了唐代的一个转折点,也是一个转折点,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,心中充满了悲凉和绝望,君王蒙蔽了自己的脸,却无能为力。“无奈”两个字,更是让他这个皇帝都保护不了的爱情和无能为力。回头觉得悲剧的结局不是由他人引起,甘愿是自己,逐渐加深了悲剧气氛。

我们常说,“美人害国家”这句话从唐玄宗那里就可以看出,他是个贪玩的人;短促的春夜,宁可不早起,也不能治国,导致朝堂腐朽,小人当政;引发了一场政治灾难,引发了一场动荡。就连皇帝都被逼得东奔西跑,不能再和贵妃在一起了,两个人的感情也就结束了。从头到尾,唐玄宗和玉环都是因为他们的过度的享乐才酿成了政治上的悲剧,从而使他们成为了悲剧的主人公;这就是“长恨”的由来,充满了矛盾和曲折。

也有人说,这是一首讽喻诗,但不得不说,这是一种讽刺,也是一种警告。尤其是在马嵬驿的两个人的生离死别,唐明皇的不舍和痛苦,他的爱和他自己的矛盾,最后,他的自私战胜了他的爱。这种复杂的人性,在作者的笔下,被表现得淋漓尽致,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死亡的痛苦,国家的衰落,都是仇恨的根源;所以唐玄宗才会想念贵妃。这是一首深情的诗,但却不仅仅只是如此,它更是一种由角色的情绪转变,通过角色的情绪来驱动故事的发展。诗人将自己的想象和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,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,从悲伤变成了对美好的憧憬。

也许在许多人眼中,小说的结局是伴随着主角的死而结束,但是白居易不是。相反,他开始幻想,用鬼神的故事来描述妃子的死亡,让自己的境界发生了变化,让这场悲剧的结尾变成了高潮。让剧情变得更加复杂。但是,它和欧亨利的故事一样,是出乎意料的,也是合乎情理的。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不断地碰撞,使人物的性格变得更生动、更生动、更有趣。在这首诗的最后,作者还提出了一种“爱能胜死”的观点。只要两个人的感情足够深,就算永远分开,他们也会一直在一起。这同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祝和另一篇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一样,都是如此动人。

古代的皇帝看起来与普通人格格不入,但这样的高贵人物,也会有人间的爱与恨,这种亲切感瞬间冲淡了他们之间的隔阂,让他们产生了共鸣。热烈的爱情,永不分离,即便不是人,即使做一对比翼鸟,他们也要在一起。通过这种方式,使角色的个性更为突出,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,使其思想得以表现。而且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奇心。爱情、君王、仙境等等,都是让人感兴趣的东西,再加上故事的曲折和传说,被人津津乐道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3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

《长恨歌》是一部叙事诗,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情,诗人在叙述和刻画人物时,将叙事、写景、抒情融为一体,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诗篇,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。当然,叙事诗永远都是以叙述为主,而优秀的叙事诗;而且始终强调叙述中的主人公内心的感受,以及对事物、人物的褒贬。

诗人擅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,将自己的思想、情绪和景色结合在一起。将主观情绪和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,使客观事物具有主观的感情,同时也能用情绪来衬托周围的景物的主观情感。正是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融、场景的交融,使长恨歌的情绪变得更加复杂。黄土路上,夕阳黯淡,秋色萧瑟,也许景色本来就是一种季节的特征;但在这首诗里,却可以衬托出角色心中的悲伤。而原本灿烂的绿色,高耸的山峰,在忧郁的主角眼里,也是那样的忧郁。用音乐来衬托悲伤,更能表现出主角的痛苦。更不用说,宫殿里的月光,雨中的钟声,都是忧郁的画面,与主角自己的情绪融合在一起。忧伤,让人心碎。不管是语言,语气,都是悲伤的。

还都途中,故地重游,更能激起唐明皇心中的哀伤,哪怕皇位恢复了;可是他的心上人,再也回不来了。回到长安,一切都变了。“归来池苑皆依旧,太液芙蓉未央柳。芙蓉如面柳如眉,对此如何不泪垂”。风景还是老样子,人已经不在了。他似乎还记得,自己和贵妃在这里看风景的时候。“夕殿萤飞思悄然,孤灯挑尽未成眠。迟迟钟鼓初长夜,耿耿星河欲曙天。”一夜无眠,翻来覆去。春夏秋冬,百花齐放,四季如故,美人却再也不会回来。就连“梨园弟子”和“阿监青娥”的容貌都消失了,韶华不复存在,更多的是一种岁月的流逝,勾起了两个人曾经的爱情。这并不是纯粹的抒情,而是一种超越了小说本身的情感,它紧紧地抓住了主角的命运,将他的悲剧人格推向了求仙访道的必经之路。现实与梦境,早就融合在了一起,甚至还有鬼神的影子。四处寻找,却找不到,只能在幻想中寻找。

这种情感越演越深,更加丰富。而诗人正是借助于这种情感的升华,来赋予诗歌艺术性与情感性的统一,既有艺术的渲染力,也有细腻的情感惹人思。这样的抒情性的描写,是主人公心灵的自白,也是作者同情心的不期而然地流露。所以,它常常能博得人们代代相因的传诵,从而获得经久不衰的美学力量。

虚与实相融,以虚为本,淡化了历史的厚重,使这段真诚的爱变得更加美好。在描述皇帝与皇后的关系时,作者采取了一种避重就轻的方法,描述了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,一朝选在君王侧,随笔带过。而更是为了挖掘出这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爱,他放弃了皇帝的外表,选择纯粹的感情。

“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。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肤花颜参差是。闻到汉家天子使,九华帐里梦魂惊。云鬓半偏新睡觉,花冠不整下堂来。”这个故事是虚构出来的,是为了营造一个神奇的世界,让他们之间的感情能够继续下去,更加凸显他们对彼此的忠诚。无论生死,都同样的坚持,但教心如金钿,不论天堂或是地狱终会相遇。

4 缠绵悱恻的悲惨爱情

白居易创作《长恨歌》,主要是为了悼念自己的爱情悲剧,以诗歌来抒发哀思。少年人,哪一个不是意气风发?尤其是白居易这样的大才子。他信奉儒家的“达则兼济天下,究则独善其身”,看似神采飞扬,却又抵不过人生的波折,再度降职;到了江州,他开始消极,从入世到出世。然而,很少人会想到,白居易是在用《长恨歌》抒发自己的遗憾,他的积极与消极都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。

白居易的早期人生,几乎没有任何的记录。但根据白居易的诗词,我们可以推断,《寄湘灵》、《冬至夜寄湘灵》、《生别离》、《潜别离》,都是一种悲凉的情诗,他和邻居的湘灵姑娘,很有可能已经私自定下终身了,这大约是他搬到徐州的时候。但是碍于各种礼法,白居易不敢将自己的爱情公之于众。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,白居易曾作一篇题为《感情》的诗,揭露了他的爱情之谜。

“中庭晒服玩,忽见故乡履。昔赠我者谁,东邻婵娟子。因思赠时语,特用结终始。永愿如履綦,双行复双止。自吾谪江郡,漂荡三千里。为感长情人,提携同到此。今朝一惆怅,反覆看未已。人只履犹双,何曾得相似。可嗟复可惜,锦表绣为里。况经梅雨来,色黯花草死。”

凑巧的是,白居易写《长恨歌》时,两人的爱情就已经结束了。因此,对于李杨的悲哀,不难想象他的初恋会是怎样的结局。白居易对自己的感情和对湘灵的思念,也只能在《长恨歌》中感同身受,将李和杨两人的爱情描写得惊心动魄,超越了生与死。

白居易当年中了秀才,本欲娶湘灵为妻,可惜新科状元与乡村女子的差距,却是越来越大;也有人向自己的母亲求情,却被母亲给拒绝了。深情从来都是被辜负的,十多年过去了,湘灵已经彻底的放弃了。白居易要去京参加科举,在渡船的时候,湘灵给了白居易一对她亲手制作的千层鞋,然后就不见了。她的《生离别》,用一种令人读来悲切难忍的感情描写了这一段分离:“食檗不易食梅难,檗能苦兮梅能酸。禾如生别之为难,苦在心兮酸在肝。晨鸡再鸣残月没,征马连嘶行人出。回看骨肉哭一声,梅酸檗苦甘如蜜。黄河水白黄云秋,行人河边相对愁。天寒野旷何处宿,棠梨叶战风飑飑。生离别,生离别,忧从中来无断绝。忧极心劳血气衷,禾年三十生白发。”

因此,《长恨歌》最后四句是最能表达对爱之执着的诗句: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这不就是白居易向湘灵的表白吗?他这一生都无法忘记湘灵,将湘灵写在长恨歌中,她的美丽并不比贵妃差;只是在爱情中他就像唐玄宗那样无奈,什么承诺都会烟消云散。白居易晚年的诗歌,在悠闲的生活中,总是带有一种忧伤,没有爱人相伴,注定寂寞。

看来,他们的命运,只能在天上人间了。白居易的人生际遇,让他在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中找到了共鸣。他痛恨唐玄宗和杨玉环天人永隔,痛恨自己没有和湘灵在一起。对唐玄宗的嘲讽,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,他嘲讽唐玄宗造成了一场爱情悲剧,但他却无法阻止自己的爱情悲剧。唐玄宗在部属的压力下,只能将杨玉环赐死,纵然他心中悲痛,却也无可奈何。至于白居易,他的百善孝是第一位的,他的母亲强烈的反对,他这个做儿子的也没有办法。他在心灵上发现了一种共鸣,他感觉到了两个人的共同点,他想要一个“临邛道士”来弥补这个缺憾,也想要有人帮他冲破障碍,和湘灵在一起。诗的最后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这是白居易对湘灵说的话。《长恨歌》之所以能被载入史册,一是白居易才华横溢,二是因为这一首诗里有太多的情感和泪水,真情总能打动人心。

美的毁灭,才是真正的悲剧。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,悲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,就是能够激发我们的惊讶和赞叹。我们在为这位悲剧的主人公感到悲哀的同时,也为他的坚强和毅力而叹服。这就是《长恨歌》中的悲剧之美。虽然历代文人对其爱情故事褒贬不一,将其视为禁忌、邪恶、真爱;不过,作者对赵翼的话,却是深以为然。它不仅具有令文人惊叹的文艺美感,而且具有平民大众的美感,可以博得大众的喜爱。《长恨歌》之所以能够被广泛传播,就是因为它的悲剧之美和它本身的极高的艺术表达。悲剧的美丽,无限的恨,难以圆满的世界,人性的复杂,《长恨歌》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恋。

5 流畅和谐的音韵美

《长恨歌》的朗读可以说是一种享受,网上也有诗歌的配乐,整个诗歌的平仄协调,节奏清晰,条理分明。而且,诵读更是余音婉转,可以一口气念完,而且还会在脑海中回荡。就算不为其所包含的内容所打动,也会被其如歌般的旋律所感染。其节奏自由而多变,有时是两个音节,有时是多个音节,有时是连续的。非常自然,活泼,铿锵有力,形成轻柔、舒缓、缠绵;前面一段比较清晰,比较欢快,就像是一首音乐,从一首欢快的曲调,变成了一首悠扬的曲调。历史长河中埋葬了无数人的心血,仍能脱颖而出,并被广泛传播,这大概就是原因。

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,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。作者以写景、抒情、叙述和融合为一,将浪漫主义与现实相结合;唐皇与杨贵妃的故事,以一种委婉感人的方式讲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,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,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命运;篇幅虽长,但并不显冗长,取材于历史,但又有历史的厚重感,加上和谐、流畅、精炼,让诗有一种别样的韵味的流行语言。

参考文献:

[1]《长恨歌》.白居易

[2]白居易《长恨歌》爱情主题考论[J].胡可先,文艳蓉.东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.2018(02)

[3]《长恨歌》主题研究综论[J].张中宇.文学遗产.2015(03)

[4]“一篇长恨有风情”考辨——兼及白居易《长恨歌》的主题[J].张中宇.北京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.2012(02)

[5]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主题新探[J].周相录.河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.2014(02)

[6]《长恨歌》主题平议——兼论《长恨歌》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[J].蹇长春.西北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.2017(06)



以上就是关于《论《长恨歌》的艺术美》的相关内容,想了解更多毕业论文资讯,敬请关注《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》。如您有论文需求或投稿,欢迎发送邮件至:1624136919@qq.com,也可在下方表单信息中填写您的信息,便可得到专业解答哦!〜(✿◠‿◠✿)〜

本文标签:山东毕业论文  文史论文  论《长恨歌》的艺术美
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(http://www.lwzdw.com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lwzdw.com/wslw/1513.html

免责声明:

1.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,所有内容均为用户自行上传,仅供参考。

2.用户上传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互联网信息治量繁杂,本站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真实、准确,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承诺会在1小时内审核并删除相关内容,联系方式:0531-58783396/18615575405,服务时间:8:00~21:00。

3.本站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原作者,用户使用本站资源,应自觉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原作者及本站的合法权益。我们尊重版权并致力于保护版权,如果您是原作者请联系本站小编:0531-58783396/1624136919@qq.com,我们将为您的文章注名,感谢您的分享!

便捷服务
山东毕业论文指导网-指导老师微信

扫一扫添加[指导老师微信]
(山东毕业论文相关问题,在线咨询!)

0531-58783396

微信咨询

扫码进群

返回顶部